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四)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10:48:3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五章 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维新变法思潮

一、早期维新运动思潮

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则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初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思想要求以西方强国为榜样,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企图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个时期的主要

代表人物有:马建忠、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改革主张表现:

政治方面,他们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官制等。

经济方面,他们主张收回海关主权,提高进口税,减免出口税,保护和发展近代工矿企业。

二、康、梁维新思想

变法维新思潮在1898年(农历戊戌年)达到顶点,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招收学生讲学,传播维新思想。写成并出版了《新学伪经考》一书。1892年,康有为又写成了《孔子改制考》一书,该书着重宣传了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1896年至1897年间,他写了《变通议》、《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说群》等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1897年,写成了《仁学》一书,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现象,对封建专制加以猛烈抨击,对守旧思想进行批判,号召人们勇敢地“冲决”纲常名教的“网罗”。他还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个人“自主之权”。他是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

严复,福建侯官人。他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用来警醒人们,给当时的维新运动提供了武器。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原强》、《辟韩》、《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倡导资产阶级民主,以新学(西学)为武器,向封建文化开火。

第二节 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的高涨

维新思潮发展成为较为广泛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公车上书”。

康有为多次上书,主张变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如1895年7月,康有为在北京编印《中外纪闻》报,鼓吹变法,扩大影响。同年8月、11月,又分别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聚集力量,制造舆论,宣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896年7月,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南学会”、“时务学堂”,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等,影响都很大。除北京、上海、湖南、天津外,其他地方也涌现出许多学会、学堂和报馆。至l898年,全国的学会、学堂、书局、报馆有300多所。

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一是要不要变“祖宗之法”。

二是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三是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三、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及其失败

(一)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百日维新期间,前后共颁发了新政诏书、谕令100多道。这些新政法令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军事方面
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的本质。但是,在政治上开放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经济上也制定了不少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虽然这些改革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却是积极的、进步的。在短短的两三个月中,康、梁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非常活跃,一片黑暗的中国,透出了一些生气。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达到了它的顶峰。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期间的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余均被取消。

四、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一)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这次运动之所以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新旧势力对比悬殊。
主观原因是:维新派策略失误。其一,维新派对旧势力估计不足,把变法看得过于简单。其二,维新派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其三,维新派不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变法,反而对人民群众抱敌视态度。

(二)维新运动失败的历史意义
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
其次,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运动。
再次,戊戌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为了笼络立宪派对抗革命派进而加强集权,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一、预备立宪的过程

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推动下,从1904年开始,开始有一些清朝官员奏请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5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8月,5大臣回国,向慈禧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3大益处。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现时要做的则是改革官制、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等,以此作为未来实行宪政的“预备”。

1907年,清政府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地方筹设咨议局。


相关文章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七)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八)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六)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五)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四)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七)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五)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六)
历史学:世界古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七)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