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指导:2007启航20天20题(一)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4:30 08:37:1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1题
  利用认识本质和过程的相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过程,并说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启航提示: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四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了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2、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

3、本题现实性强,且能综合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三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查。请考生注意联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联系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面临的形势和背景分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

相关材料1: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认识的本质)
(1)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或者创造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主体创造性地再现客体;第二人们不仅能反映客观对象的当前状况,而且还可以突破一定的时空界限来追溯历史、预测未来;第三、人们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突然状态,而且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应然状态。
(2)反映的创造性与信息、选择、重构是联系在一起的,反映的过程就是主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客体的信息进行能动的选择、重构的过程。选择主要表现在感官的选择、思维活动对信息进行自觉的能动的选择两个方面。重构是指主体要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的系统。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都是能动的反映过程的内在环节。

2.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3. 认识的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一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二是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对象化,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因此,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重要的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三是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最后,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的发展规律。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是无限的,认识的不断循环和上升过程,也就是理论和实践、主体和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

4.认识的真理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和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关材料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成果。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新鲜经验,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并使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

(2)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 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3)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得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4)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势态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

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这充分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2003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表明,我们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符合的,是真理性认识。

相关材料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

1.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但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主要是因为:

(1)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2)时代背景出现了新变化,国际环境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科技进步加快;国内方面,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推进,认识也必须不断发展。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


政治指导:2007启航20天20题(四)
政治指导:2007启航20天20题(六)
政治指导:2007启航20天20题(五)
政治指导:2007启航20天20题(三)
政治指导:2007启航20天20题(一)
政治指导:2007启航20天20题(二)
07考研形势与政策全真模拟分析题13道(10-13)
07考研形势与政策全真模拟分析题13道(1-4)
政治加强班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下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