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见证者——关于《寻访名律师》的编后絮语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09 16:17:5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由中国律师杂志社编写、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寻访名律师》一书即将付梓,五年的时间,《中国律师》杂志走过一段风风雨雨的创业之路,五年中,记者们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感受着见证着中国律师业的发展、艰难、光荣与梦想。希望热爱律师职业、关注中国律师的人们能到时踊跃购买,一睹为快。

  五年前的冬天,我踏着露珠迎着寒风走上了《中国律师》杂志负责人的岗位。

  那时的杂志社是一种什么样的景像呢?六七个人挤在两间冷冰冰的办公室里,用的是两部陈旧的分机电话,印刷费付不起,工资发不出,杂志发行量也只有两万多。仅有的几位可贵的守望者,也在琢磨着调走的事宜。真可谓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人心思散,人心思走。

  于是,我干了第一件不愿干的事,那就是向全国律协打白条借款,以应付多次上门讨要的印刷费和捉襟见肘的几个可怜的工资……

  这时,我就和大家开始想方设法考虑调整办刊思路,策划有关选题,疏理办刊方向,拓宽发行渠道,探索经营门路。

  这样,就有了我们新一轮的创业,进一步的努力,还有今日硕果累累的探索成果和见证收获。

  五年来,我们走南闯北,我们东来西往;我们见证了《律师法》颁行之后的欢呼雀跃和忧虑重重,我们也见证了以“全国十佳律师”为代表的各路豪杰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道,我们还见证了以“司法部部级律师事务所”为示范的律师机构的成功经验,我们更见证了几代中国律师对律师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探索和突出贡献……

  我理解,所谓中国律师,他们是一群这样的人:他们帮你变被动为主动,助你变复杂为简单,为你化腐朽为神奇,为你挽狂斓于既倒;他们是法律之师,是文明之师,是律己之师;他们一手握住当事人,一手握向法律之神,借法结缘,依法服务;他们用法律关怀人,以智慧帮助人。

  五年后,我们有了这本书,也有了见证者的总结。五年后的杂志社,的确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们有了汽车,有了电脑,有了装饰一新的办公用房,有了一支年轻而又成熟的采编队伍,有了一块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利好品牌,还有了自己的专业网站,有了自己的专业丛书体系即《中国律师丛书》。

  我们是努力的探索者,我们是辛勤的实践者,我们更是幸福的见证者。是中国11万律师给了我们这个幸运,是中国9000多家律师事务所给了我们这个机会。与其说,我们见证了中国律师业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不如说,全国广大律师携着智慧,带着才华,背着成果,捧着成功在我们眼前登台亮相。我们忘不了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也忘不了那一个个奔波的身影,更忘不了那一颗颗瞩目未来的心灵。

  在本书中,我们既可读到以高宗泽、张斌生等为代表的律师老将的不老雄心,也可读到吕红兵、袁小彬、袁野等这样年轻律师的咄咄锐气;我们既可参观北京君合、上海毅石、山东德衡等东部大所的气势磅薄,也可领略云南震序、四川迪泰等西部大所的精雕细刻;我们既看到了规模化的大所,也看到了专业化的小所;我们既可找到智慧雄辩而儒雅有度的诉讼律师,也可找到机智沉稳又眼界开阔的非诉讼律师;我们既听到了已经名闻遐迩的大律师的滔滔不绝,也听到了暂时还只是小有名气的年轻律师的感人心语……

  在本书中,我们还会了解到律师个人之间的友好分手和理性发展,也会了解到律师事务所之间的联手组合和规模扩张。在中国律师业的初创时期,这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既不必惊讶,也不必怨怪。都是为了使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都是为了中国律师业更理性更成熟的发展。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找到沉默的沉稳,祥春的大气,文心的华丽,燕子的旋律,独白的飘逸,五一的平实,同义的缜密,华鹏的实在,冰川的流畅,李娜的踏实,云路的机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真可谓大饱眼福。至于千古洲、山中汉之辈,挥笔不多,鲜有才华,不值一提。当然,我们还可欣赏到外刊优秀人才的写作才华和独特观察能力。所有这些作者,才真正是《中国律师》杂志的首要财富和发展资源。他们用笔乃至用心记录了中国律师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忧愁、牵挂、渴望、憧憬……

  无论如何,出自我们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名律师,都是大律师,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律师,都是为中国律师业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律师。

  说到本书的编写,作为主编我必须感谢以下这些热心而又有耐心的人:

  齐祥春,曾参与了本书的策划和初创工作,后因工作变动,将此项重担交给了年轻的同志。现在,我们只能祝愿身为《中国公证》杂志副主编的齐祥春同志有更多的作品问世(本书中他有多少作品,大家读过本书就会啧啧称奇),有更多的好消息让我们分享。

  王晶,作为杂志社的实习记者、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默默无闻的具体工作。可以说,没有她的实际工作和无私奉献,这本书的出版可能还要拖延一些时日。现在,已到文化部工作的她依旧把杂志社当成娘家,依旧常回家看看,看看这本书的出版有何进展。

  高凌燕,一位很踏实很有悟性也很有成绩的姑娘。翻开本书,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来到杂志社才两年的她,竟写了这么多文字,竟有这么多的律师在她的笔下悄悄地登场。更重要的是,她执笔撰写的《大西北的呼唤》一文,刚刚荣获2000年度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王晶“出嫁”后,这本书的编校工作重担就完全落在了她肩上,她没有怨言,没有牢骚,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王工,这位老律师,这位年过古稀仍不停歇的老律师,这位曾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老律师,这位多次领衔提出制定《律师法》等多部法律的老律师,一直关心《中国律师》杂志,一直关注《中国律师》杂志的每一步发展。此次编辑出版《寻访名律师》,也承蒙他慨然应予作序。他不仅作序,他还对“大律师”与“名律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高见,也对办好《中国律师》提出了中肯而实用的建议。

  欣然,本书的设计师,也是《中国律师》包装构思的设计师。有人称笔者为《中国律师》选题策划的“总设计师”,称其为“设计师”。是否确切,暂且不论,但至少说明了这几年来他为《中国律师》杂志所作的贡献。这位很有天才也很健谈的设计师,我们平常称其为“金牛”。有了“金牛”为本书设计包装,谁都会感到很“欣然”。

  鲁宝英,这位来自东北平原的姑娘,以其颇有灵性且很勤奋努力的形象,赢得了杂志社上下的赞誉。这几年的《中国律师》所有的文字几乎都从她的键盘上敲出,几乎所有的设计版式都从她的电脑中排出。每天敲敲点点,敲出的是一片对中国律师的深情厚爱。

  最后,要说一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陈时恩主任。这位曾与我同乡多年同窗多年同一个单位多年同居一室多年的同龄人,平常老成持重,偶尔也显顽皮天性,但做起选题来却有一套。此书的出版成行,完全得益于这个还很年轻却很有为的编辑部主任。应该说,他为《中国律师》做了一件好事,也为中国律师做了一件好事。

  当然,最主要还要感谢司法部段正坤副部长为本套丛书作序,感谢全国律协领导对《中国律师》的关心、关注乃至关爱,感谢《中国律师》全体同仁(尤其是那些没有机会提笔的校对人员和发行工作人员乃至行政后勤人员)的共同努力。

  本书绝大部分为《中国律师》杂志记者撰写,也有一些系社外记者赐稿。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写的是名律师,但未必所有的名律师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可能既有时间上的原因,也有配合上的原因。所以说,挂一漏万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这是遗憾,也是今后弥补的动力。

  遗憾是有,但精华更多。为此,我不妨建议大家:

  如果您想知道中国律师,请马上打开这本书;

  如果您想了解中国律师,请赶快打开这本书;

  如果您想聘请一个律师,请立即打开这本书;

  如果您想研究律师制度,请迅速打开这本书。

刘桂明
于2001年7月
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鞭炮声响彻夜空之时



相关文章


为中国律师抗辩:耄耋王工再出征
律师执业习惯要从“笔头”做起
律师事务所的品牌建设(提纲)
秩序≠程序--从孕妇之死引发法的本意的再讨论
幸福的见证者——关于《寻访名律师》的编后絮语
可敬的“别有用心”——站在WTO关口的“胡思乱想”
侵权死亡赔偿三论
WTO与中国律师:谁能与狼共舞
把事情做好——透过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的烟云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