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程》第二章第四节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2:03:4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四节 教育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人的可塑性
  人类个体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首要因素。这一方面缘于人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育在塑造人性、 促进个体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人是所有生物中自然生存能力最为孱弱低下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精确而完美的本能相比,人类的本能显得简单而又极不完全。人类没有天然毛发层对付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攻击器官来对付天敌、获取食物;人类论搏击不如虎豹,比机敏逊于鹰犬,难怪帕斯卡尔说,人仅仅是一根芦苇,大自然里最脆弱的一根芦苇。不过他是一根会思维的芦苇。如果要消灭他,宇宙用不着全副武装、大动干戈,一缕轻雾、一滴水珠足矣。
  然而,正是人的本能的低下,使其具有未特定化的特征,从而使其具有巨大的潜能。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 “动物的本能越不完全、不稳定,头脑就越发达,因而就越具有学习的能力。可以说,人是在进化过程中,本能适应力达到最低点时出现的。但是,他的出现具有了一种使他不同于动物的新特性: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他有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有用符号表示客体和行动的能力;他用理性规划并理解着世界;他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他的感觉之范围。 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无能的,但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正是人之力量的基础,也是人所独有的特性之发展的基本原因。 ”可见,人的可塑性特点,一方面使人软弱易受伤害,另一方面则又因此而赋予人以自我塑造的巨大潜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力的极小部分。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的热情受到打击,我们的蓝图没能展开,我们只运用了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的极小一部分。他说,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不论是在生理上、精神上还是道德上,都只是很有限地利用了他们的潜力。正是这种潜力的存在,所以,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接受教育和训练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

二、教育是塑造人、促进人的发展的首要因素
  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指出: “在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能比他所常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 ”“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 ”在人南执蕴卣髦校罹弑曛拘缘木褪侨说闹魈逍浴R虼耍旅婢鸵愿鎏逯魈逍缘纳晌刺致劢逃侨绾未俳鎏宸⒄沟摹?nbsp.
  所谓主体性, 就是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主体的自由和解放。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但作为主体的人,更是主要的社会存在物。自然不可能给出一个主体,逻辑也无法设定一个主体。个体主体性是在一定的自然遗传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中构成的。在生成个体主体性的各种社会遗传机制中,学校教育是一个关键性的特殊的机制。它可以有效地促使自然人实现超生物性的转变,在自身要求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合目的性的联系,并进而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一)教育是个体主体性自发生产的活动领域
  首先,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前人的认识成果,从而取得外部活动自由。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在这些间接经验中,既包括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各种技能,也包括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沉下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等等。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所学习的间接经验,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一般都是人类思想和认识的精华。因此,它们一旦为人类个体所掌握并进入认识和实践活动领域就会转化为现实的主体能力, 它们或者成为主体接受和理解客体的背景材料,或成为个体同化或顺应客体的范本,或成为引发新的认识发生的契机,或成为人们提出实践观念和实践模型的根据。因此,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的间接经验越丰富,其视野就越开阔,思维就越活跃,判断能力就越强,认识和运用真理的能力就越高。一句话,个体所拥有的人的本质力量越大,其主体性就越强。
  其次,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吸收同化社会价值规范体系,从而取得内在精神自由。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的实施,可以使个体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净化、升华其生物性属性,并进而使其意志受到磨炼,情感得以陶冶,由此形成坚定的信念,树立美好的理想。这样,个体就可以获得从事主体性活动的强大内在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 个体可以从容地驾驭自我, 战胜自我, 做到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从而显示和确证人之主体性的各种力量。
  此外,根据文化教育学派的观点,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这一“唤醒说”表明教育具有建立主体性这一本质特征。教育对人最根本的援助就是唤醒沉睡的意识和心灵, 不再受外部法则所驱使, 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充分的精神自由。人的“唤醒”过程,既创造了客体(文化价值),又创造了主体(精神人格价值),是一个以主体的觉醒为核心的双向建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人的主体性自发生产的活动领域。

  (二)教育是巩固和强化个体主体性的手段
  个体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生成的。个体主体性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随时面临着丧失和削弱的危险,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确立的。教育作为影响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对人的发展(包括主体性的形成与完善)的影响是连贯的、系统的。这就决定了它在个体主体性的维系、巩固和强化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关文章


2004年起北京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教育学教程》第三章第二节
《教育学教程》第三章第一节
关于2004年面向应届毕业生、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通知
《教育学教程》第二章第四节
《教育学教程》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教师进入学校谁能端这碗饭?
《教育学教程》第二章第二节
教师资格认定首次向社会开放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