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斑疹伤寒_感染科疾病库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1 22:54:2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又称鼠型或蚤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由莫氏立克次体(r rnooseri )及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类似,须根据血清学和动物试验诊断。
【病原学】
莫氏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培养条件及对理化因子抵抗力等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仅较少出现多形性变化,常呈短丝状排列。其耐热性可溶性抗原与普氏立克次体的该种抗原呈显著交叉反应,而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则各具特异性,有助于鉴别。将病原体接种大、小白鼠腹腔内,可致病或死亡,常用其肝、脑、肺分离病原体或传代培养,感染雄性豚鼠后,引起阴囊高度红肿及睾丸明显肿胀。
【流行病学】
本病散发于全球,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以温、热带多见,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国内主要发生以西南、西北地区。多呈散发,但当鼠类和蚤的密度增高时,也可形成爆发。
1.传染源 家鼠如褐家鼠、黄胸鼠等为重要的传染源。以鼠→ 蚤→鼠的方式在鼠间循环,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转而吮吸人血,使人受染。因曾在虱体内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
2. 传播途径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
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可在蚤体长期存在。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粪。病原体通过皮肤的搔抓伤痕而侵入人体。进食被病鼠尿、粪污染的食物,或干蚤粪中的病原体经呼吸道、眼结膜均可使人受染。螨、蜱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染媒介的可能。
3.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性。
【发病机制】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基本相同,但病变较轻,毛细血管中血栓形成较少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6~14日,平均12日。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大多起病较急,少数有1~2日的前驱症状如头痛、疲乏、食欲不振等。
1.发热 体温呈梯形上升,于1周左右达高峰,最高39~40℃,呈稽留或弛张热。伴畏冷、乏力、持续性头痛、全身酸痛等中毒症状。眼结膜充血,热程一般为9~14日,体温多为渐退。
2. 皮疹 约50%~80%病例于第5 病日出现,皮疹初发生于胸膜,24小时内即遍及背、肩、四肢等处。面、颈、手掌及足底一般无疹。初呈淡红色斑疹,直径1~4mm,压之退色,数量较少,反转为暗红色斑丘疹,压之不退色。出血性皮疹少见,皮疹约持续7~10日。
3.其他中枢神经系统除头痛、头晕、失眠、听力减退、烦躁不安等外,极少发生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征。半数患者有咳嗽,肺底偶闻哕音,部分患者咽痛和胸痛。大多数有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轻度黄疽发生率较高,肝肿大者较少,脾肿大见于半数病例。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血栓及血栓性静脉炎,但均可见。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于第5~17病日外斐试验滴度呈4倍升高或逐渐升高,有诊断意义,但不能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立克次体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动物接种可用于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鉴别诊断。近年来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法研究了病人早期血液中微量病原体dna
的检出,可望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一般实验室不宜进行豚鼠阴囊反应试验,以免感染在动物间扩散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染。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以热程、皮疹性质、外斐试验等为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仅做参考。有条件者尚可加做补体结合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等。除流行性斑疹伤寒外,本病还需与伤寒、麻疹、恙虫病鉴别。
【治疗】
同流行性斑疹伤寒。
【预防】
灭鼠、灭鼠蚤是主要措施。因本病多为散发,故一般不接种疫苗。

相关文章


肺炎衣原体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沙眼衣原体感染_感染科疾病库
鹦鹉热_感染科疾病库
流行性斑疹伤寒_感染科疾病库
地方性斑疹伤寒_感染科疾病库
恙虫病_感染科疾病库
q热_感染科疾病库
支原体肺炎_感染科疾病库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病_感染科疾病库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