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平:刘桂明印象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09 16:25:4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熟悉刘桂明的人都喜欢叫他“阿桂”。第一次见到刘桂明是在几年前北大的一次法学研讨会上,当时刘桂明没有发言,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只是注意他的头发有特点,属于那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类型。因为我在会上发了言,据刘讲对我有些印象。在首次全国律师辩论大赛的准备组织过程中我们有了较多的接触,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彼此十分谈得来,记得一次我们一块乘机去广州,从在机场候机开始一直到下飞机,一路上聊个不停,从律师制度到法学研究、法治的发展到对经济、社会发展;从小说、随笔,聊到艺术、建筑;我也曾当过《现代法学》主编,刘现在是《中国律师》杂志的总编,谈到办杂志更是聊得十分投机。以后与刘桂明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时逢刘桂明先生集子出版之际,我想借集子一隅素描我对刘桂明的印象。


  阿桂是个充满激情,且激情四射的人。俗话言,文如其人。作为文化人,他的文字充满激情。看看他在《中国律师》上所写的“主编寄语”:“有人疯狂,有人伤感,有人欢笑,有人喜悦,……。”一连几个“有人……”便凸现阿桂那种火一样的激情。在文字运用上他比较喜欢用排比句,例如,“看不见政府存在的社会,是一个规则的社会,看不见裁判活动的球赛,是一场精彩的球赛。”再看看《中国律师》的办刊词:“我们的办刊方针——想律师之所想;言律师之所言;急律师之所急;忧律师之所忧。”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刘桂明激情的表现。文字表达的激情来自于内心的激情,来自于思想的激情,来自出自心底的情感。

  行文有激情,为事亦有激情。办杂志、举办论坛、组织讲演……。阿桂总是带着激情,有一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件活动中。办杂志,风风火火。不管到哪,都身揣几本《中国律师》,然后满怀激情地向被人介绍杂志的好文章。老实说我原来是不怎么看《中国律师》的,认为与法学理论无大的关联,但经他几次激情介绍之后,我也喜欢上了《中国律师》,真可谓激情难挡。办论坛,亦是激情满溢。好家伙!一个律师论坛被他搞得很上档次,影响颇大,参加人也无不为刘桂明的激情所感染。

  为事有激情,出言亦有激情。即使是学术研讨,阿桂的发言也充满了激情。一旦他发言,肯定是站起来,脸上放着光,然后就是一段段激情的发言。即使再沉闷的场面,此时也会荡起一阵波澜。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有过散发激情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生活中都能够一直或经常拥有激情。阿桂则是那种能够一直保持激情,或是经常引爆激情的人。每一次阅读《中国律师》每一期的“主编寄语”,都能够被作者的这股激情所感染。记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张志铭先生就曾经深有感触的说:“刘桂明总能保持一种激情状态,真是不容易”。 刘桂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律师》的鼓手和号手,是冲锋陷阵的士兵,也可以说是中国律师制度前行的若干激情吹鼓手之一。

  刘何以能够经常保持这样一种激情状态呢?我以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深深关爱;其二,是对事业的真诚投入。其三,是具有高度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应当是刘能够经常保持激情不断的泉源。

  阿桂在自己的生活中似乎没有烦恼,总是热情向上,走起路来像弹簧一样,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其实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和生活中都会有烦恼,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都是一样的,但烦恼却是不同的。桂明也有自己的烦恼,但他能够直面烦恼,抛开烦恼,使烦恼不再成为自己生活的包袱,仍然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使自己依然充满激情。

  看阿桂所写,听阿桂所言,见阿桂所行,不仅能感受阿桂的激情,也能发现激情中智慧和幽默的闪现。

  几次在由他主持的讲座或讲演中,他都能够十分巧妙地提出的话题,使参与者能够很自然地介入或切入该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他能够在发言过程穿插几句,如同施放催化剂使讨论愈加深入和热烈;他亦能够穿针引线巧妙转换话题的“频道”,避免重复、尴尬。在讨论结束时,又总能妙语连珠、恰到好处地归纳几点——准确、精当,给研讨和讲演画上圆满的句号。阿桂也不掩饰自己在这方面的长处,常常事后还会回味自己的终结性发言中的妙语。我注意到他的发言很少是事前准备的,大都是即兴而发、有感而发,因此真切、自然。尽管文人相轻,但我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脑瓜的确是好用,充满智慧。我看到过他给一些律师事务所题写的对联贺卡,这些对联有的高度概括了该律师事务所的特点;有的则是勉励的激情话语;有的倾倒了刘自己真诚的初愿;每一幅对联都闪现阿桂的才智。如:君子不在多而在精,合作不在联而在和(君合所);金戈铁马属俊峰,杜渐防萌在嘉里(金杜所);金玉其中,外亮内强(中强所);奔走在大厦的构建之中,游刃于法律的经纬之间(建纬所)等等,其文其趣,俯拾即是。


  智慧和聪明并非都是天生的,至少刘在智慧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后天因素。阿桂是个好读书的“书虫”。每一次与阿桂同机,他都会在机场书屋里买上一两本书,在旅途中认真读读,还会与同行人谈谈读书的体会。不管走到哪,他都十分关注周围的事物,发现有佳句、妙语一定要记下来,没法手记时也一定要牢记在心,回到住处立即用笔记下来。如此长期积累,并及时运用,自然是智慧斗载车量。

  文人们到一定程度大多因为自己的有些东西受人称赞,便会有些自以为事,不大愿意从别人处取知识。阿桂不同,别人发言,他总是眯着眼,带着微笑,听的非常认真。与他交谈你感觉他的脑瓜在飞快地旋转;他人的文章,哪怕与自己水平、辈分、资历差不多,也是仔细拜读,并指点文章的精华之处,与他人探讨。阿桂这种为学待人的姿态也必然使自己的视野变为超广角视角。智慧不可能来源于自己,总是来源于外部,来源于他人,从阿桂的智慧生成过程中我能体会到这一点。

  阿桂也是一个经常来点幽默的人。之所以将刘的幽默紧跟其智慧,是因为幽默本身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也只有具有智慧的幽默才能是一种真正的幽默,一种大幽默。由于刘的性格属于乐观外向性的,因此其幽默也属于一种“热幽默”。生活中穿插幽默能使人们相处得更加和谐、轻松,尤其在是谈话、会议中。幽默是不能准备和编排的,只能是即兴的,是火花的闪现。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联想、没有思维的跳跃、没有广博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根据即发的场景“激发”幽默。阿桂正是具有这些“要件”,才能将幽默揣在怀中,随时“掏出”幽默。配上阿桂独特的发型和脸型,则更加剧了其幽默的喜剧色彩。

  文化人强调个性。但人们容易把个性理解一种性格上和为事上的偏执。实际上在人们的相处中讲究宽容是十分重要的,人为地在处世中追求偏执不仅没有意义的,也会导致不必要的纠葛。阿桂为人的宽容同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难免有“磕磕碰碰”的地方。安排发言顺序、座次难免顾此失彼;作为主持人发言也常常难免照应衡平,这些都可能引发他人议论和牢骚,甚至有时也会有人发挥“个性”,而直言不满。阿桂面对这些都能宽容待之。宽容并不是当时没事,但心里仍然记着,并可能在以后“偿还”。阿桂不是那样,他从不往心里去,是一种真正的宽容。这种宽容来自于对他人的理解和对人的真诚。对于自己的不周之处,总是能够自我检讨一番。由于阿桂的宽容,许多有可能变得复杂的事情就被简单化和淡化了。我注意到阿桂的朋友特别多,无论是司法实务界、法学界、律师界都有许多朋友,而且关系都不错,这也许与他的宽容和真诚有关。

  限于认识的角度我对刘桂明的印象也许存在着偏差,也更谈不上全面,但却是我真实的感受。阿桂的年龄比我小多了,本科也比我低好几个年级(他是华东政法,我是西南政法),但我以为,在他身上却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很高兴有他这一个朋友,我也希望他能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章


严肃执法防冤纠错
论新闻侵权的成因及应对之策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客观行为的共犯论展开
民事诉讼取证的陷阱
张卫平:刘桂明印象
学术地对待中国律师问题
开辟律师专业化之路
律师代理交通事故伤残鉴定与损害赔偿方略
法官的天职与良知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