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_儿科疾病库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1 22:40:1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于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我国以福氏杆菌引起的菌痢多见( 约占80%),其次为宋内氏杆菌。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
【诊断】
( 一)流行病学史 发病季节、流行情况、接触史和饮食不洁等有助诊断。
(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菌痢 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初为稀便,继而转为粘液、脓血便。常有里急后重感。查体左下腹可有压痛。重症患者大便频繁,进而可致脱水、酸中毒。
2. 非典型菌痢 多见于婴幼儿。全身和肠道症状较轻,大便为稀便或粘液便,次数不太多。
3. 中毒型菌痢 多见于2~7岁的小儿。表现为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症状。开始可无肠道症状,以后才出现脓血便。中毒型菌痢又可表现为休克型( 表现为感染性休克)、脑型( 表现为昏迷、惊厥以及严重的脑症状)和混合型( 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
4.慢性菌痢 菌痢的症状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 个月以上。常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细菌耐药、营养不良或有肠道寄生虫所致。
(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外观为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的红、白细胞、脓细胞和巨噬细
胞。当疑为中毒型菌痢时,如无腹泻可用生理盐水灌肠后作粪便检查。
2. 粪便培养 宜在用药前取新鲜粪便的粘液脓血标本培养,床边接种阳性率较高。
3.免疫学检查 早期用免疫染色法, 荧光抗体测定以助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应和阿米巴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鼠伤寒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肠套叠、阑尾炎相鉴别。中毒型菌痢要与乙型脑炎、败血症相鉴别,慢性菌痢应与血吸虫病等相鉴别。
【治疗】
( 一)急性菌痢
1. 一般治疗胃肠隔离至症状消失, 大便连续2 次培养阴性后才可解除。卧床休息,吃流食和半流食。对症治疗。必要时输液,纠正脱水、酸中毒。
2. 病原治疗
(1)复方新诺明(smz tmp ):以smz50mg/(kg?d )计算,每日量分2次口服。
(2) 吡哌酸:剂量为30~40mg/( kg?d),每3次口服。若与tmp5~l 0mg/(kg?d )同服,效果更好。因可影响软骨发育,婴幼儿慎用。
(3)黄连素:适用于轻症或较大儿童,剂量为15~20mg/(kg?d),分3次口服。
(4) 氟哌酸:剂量为10~15 mg/( kg?d),分3次口服。
(5)抗生素: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菌必治、先锋必、复达欣等)、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作肌肉或静脉注射。后两种应注意第8?颅神经损伤。
( 二)中毒型菌痢
1. 一般治疗除胃肠隔离外,应加强监护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抗菌药物
(1)氯霉素:5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
(2)也可用氨苄青霉素100~200mg/(kg?d),分3~4次静脉注射。
(3)庆大霉素3~5mg/(kg?d)分2次肌注。待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
3.降温疗法使体温降至39℃以下。
以安乃近肌注或滴鼻降温。同时可用氯丙嗪和异丙嗪每次各1m/k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入。待患儿入睡后可进行冷盐水灌肠、酒精擦浴、冷敷或大血管处置冰袋及温水浴( 低于体温) 2~3℃。
4.镇惊
1)药物止痉: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50mg/kg灌肠.苯巴比妥每次6~l0mg/kg,最大不超过o.lg或安定每次0.1~0.3 mg/kg肌注.也可用副醛每次0.15~0. 2ml/kg肌注或阿米妥钠每次5 mg/kg静脉缓慢推入。
(2)脱水剂:由于惊厥可加重脑水肿,故宜及早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每次1.0~2.og/kg或25%山梨醇每次1.0~2.og/kg均可使用,静脉推入,必要时每4~8小时重复使用。其他也可用尿素、速尿等。
5.抗休克 同“ 流行性脑膜炎”。
6.呼吸衰竭的处理见“ 流行性乙型脑炎”。
7.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见“ 流行性乙型脑炎”。
( 三)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饮食宜少渣易消化,营养丰富,忌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积极治疗合并症如佝偻病、贫血、寄生虫病等。
2.?病原治疗
(1)抗生素疗法:在反复大便培养阳性者,按药敏试验选用2~3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疗程要适当延长。
(2)灌肠:用1 : 1000呋喃西林30~60ml,内加普鲁卡因40~80mg,泼尼松5mg,或用卡那霉素(0.5%)或新霉素(1%~2%),作保留灌肠,每日2次,7~10天为一疗程。
(3)增加机体免疫力:可口服多种维生素,肌注丙种球蛋白等。
(4)调整胃肠功能紊乱和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菌素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如粪便常规多次正常时可使用胃蛋白酶和收敛性药物( 如次碳酸铋、活性炭等)。菌群失调可用扶植正常肠道细菌的药物如酵母片、维生素6、叶酸、乳酶生等。
【预防】
( 一)彻底治疗患者,以消灭传染源。
( 二)隔离患者和带菌者。在用药5~7天后,停药3天后作大便培养,3次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 三)加强卫生教育,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

相关文章


小儿百日咳_儿科疾病库
小儿猩红热_儿科疾病库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_儿科疾病库
小儿霍乱_儿科疾病库
小儿细菌性痢疾_儿科疾病库
小儿伤寒和副伤寒_儿科疾病库
小儿布氏杆菌病_儿科疾病库
小儿麻疹_儿科疾病库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_儿科疾病库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