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二)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28 11:24:2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11、学习策略的结构
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既包含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的成分,也包含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成分,还包含对学习环境、时间及工具等的管理的成分。 学习策略的分类

112、过程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⑴过程性知识告诉我们如何做某件事,它可以被认为是由“如果…那么…”条件陈述句组成的,其形式是:如果某个条件适合,那么就采取某个行动。过程性知识可分为模式再认知识和动作系列知识两类。
⑵在学习某一个过程时,存在两个主要的障碍。第一个就是工作记忆存储量的限制。为克服这一局限,可以使用一些记忆辅助手段,如把过程当中包含的步骤写下来。当然,重要的是成功地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记住这些步子。第二个潜在的问题是学生缺少必备的知识。在学习某一过程时,要确保学生已经具备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加强练习,练习中反馈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找出反应的对错,还要纠正错误。
⑶过程性知识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方面:①写出所要教的过程②对学生进行前没,评估学生的必图备知识③给学生演示这一过程,并且确保学生每天都做一小会儿练习④对练习给以正确的反馈。

113、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⑴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具体包括:在安排复述时,排除干扰,尽量考虑抑制和促进的作用,把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学习时间的首尾。复习最好及时并且分散,同时,将长的学习内容分成许多部分,都有助于记忆。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问答或尝试背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印象会深刻。在达到掌握水平之后,继续进行过度学习,有助于加强记忆的保持。将较低水平的过程达到自动化,对较高水平的学习极其重要。回忆与学习之间具有情境相似性和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或持积极态度,记忆都会深刻一些。
⑵精加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它是通过有所学各项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实现的。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具体包括: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实际生活,以及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⑶组织策略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列提纲,作关系图,以及运用理论模型。

114、元认知结结构和策略
结构⑴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或者说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①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也就是元认知识;②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也就是元认知控制。
⑵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①有关学习者本身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细分为三类: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②有关任务的知识。③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的知识。
⑶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这种过程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操作。元认知控制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视和调节。
策略⑴元认知策略总是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认知策略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元认知策略则监控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因此,教师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还是不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⑵元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①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②临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③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被救理解上的不足。

115、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应注意、特殊儿童教育)
⑴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除智力、能力倾向上的差异外,主要表现为学习方式的差异和男女生的学习差异。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或风格,学习方式的组成部分大致包括感觉通道特征、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大脑单侧化等。感觉通道特征也就是知觉偏好,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或善于通过什么感官来进行学习。认知方式是指学生装对信息进工如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时,所采用的习惯化了的方式。大脑单侧化是指学生大脑两半球所形成的特征,是左侧优势还是右侧优势。学习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言语能力、言语技能、逻辑过程和直觉思维等方面。从总体来看,女生比较擅长于言语能力,而男生在数学和某些空间作业方面比较优越。学生学习差异的识别要采取综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采取传统的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及追踪调查等;另一方面,还可采取较为客观的测验法。
⑵应注意的问题:①克服常规思想的束缚:教师要克服单一模式教学的思想,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共性,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②正确对待编组学习:编组学习有不同的形式,如按年龄、年级分组,按能力分组,按人际关系分组等。按年龄或按年级分组,是我国目前常用的分组教学形式,这种分组并不能保证同质,学生在智力、心理年龄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按能力分组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缩小差距,统一进度,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导致程度高的学生容易产生自满的情绪,程度差的学生容易受到歧视。按人际关系编组,能促进学生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⑶特殊儿童的教育:①特殊儿童是指在教学上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具体而言,是指智力超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情绪困扰的儿童和学习障碍的儿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促进他们的发展。②超常儿童是指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对超常儿童在教学上要采取恰当措施,通常是跳级、单独编班和丰富课程内容。智力落后儿童也称低常儿童,一般是指智商在50-70之间的儿童,低常儿童分为三级:轻、中、重度。对低常儿童,教师应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尽量采用小步子的教学进度,教授难度小的内容,尽量使其不遭受失败,进行必要的重复与练习,尽量采取个别化教学等。学习障碍儿童一般智力并不差,但在某些方面有障碍。对这些儿童,教师要尽可能的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于有视听问题的儿童尽可能安排好座位,使光线充足或避免噪音等。情绪困扰儿童常常被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所困扰,表现出过分焦虑、敏感、孤独、心神不定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如果是生理原因,就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果是心理上的原因,则要通过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谐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家庭气氛和人际关系等,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116、解释课堂学习管理的涵义、功能及影响因素。(地位、基本原则)
⑴概念:是相当广泛的,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20世纪50-70年代,人们一直把课堂学习管理集中在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处理学生的消极行为上。此后,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目前,课堂学习管理强调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教学环境,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这也就是现代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思想。
⑵地位和功能:①地位: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管理则是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所以,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取得优良的成绩。②功能:a维持功能:课堂教学管理的首要功能是为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维持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使教学活动能顺利地进行。b促进功能:课堂学习管理的第二个功能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其自觉性,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⑶基本原则:①了解学生的需要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根据学生心理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②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良好的学生群体,可以为教与学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形成良好品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③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把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就会增多,问题行为就会减少。④建立教室常规,它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对学生的违记行为有预防的作用。⑤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专注于学习的时间大大少于课时分配的时间。许多研究表明,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时间与他们的成绩呈明显的正相关。
⑷影响因素:①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对教师课堂学习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领导如果采取民主管理方式,教师就能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大部分的课堂学习气氛就会是活跃的、良好的。②学生的定型期望:定型期望是指人们对某一种职业或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面的期望。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同样有一种定型期望,他们希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学习管理。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管理方式等与学生的期望相一致,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取得更好的课堂学习管理的效果。③班集体的特点:对待不同性质、规模的班集体,应采取不同的课堂学习管理的模式。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极。班级群体不宜过大,一般以30-40人为宜,最多不超过50人。

117、解释课堂纪律的涵义、功能、类型以及维持的策略。
⑴涵义: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当它们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或内化时,就可以称之为自律,学生就能自觉地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⑵功能:①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懂得个人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②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遵守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质。③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接受道德准则,并形成道德义务感,命名学生能自学灶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④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使学生的行为有所遵循,不至于因为自己行为的迷惑、担心而产生焦虑。
⑶类型:①教师促成的纪律:指在教师操纵、组织、安排、规定和维护的标准下,所形成的纪律。②集体促成的纪律:指同辈人集体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要求。③任务促成的纪律:指由于某一特定任务的需要而提出的纪律要求。④自我促成的纪律:即自律。
⑷维护策略:①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只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他们就不会分心,不会发生其他的违纪活动。教师要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应该做到:一,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教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维护学生持久的注意;三,作业难度要适中,学生能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②非言语线索的运用:教师要善于随时随地觉察课堂里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专心听讲,当发现某一学生有表现不当行为的迹象时,就要立即采用非言语线索,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这种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③有选择性在强他正当行为: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得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受到教师在注意他。而当他回答正确时,就获得了成就感,他的正当行为受到了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了他的不当行为。④赞扬其他学生: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当行为,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向教师挑衅。教师不必去理会他,可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的同学加以赞扬。这样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⑤正确运用惩罚:如何进行有限度的惩罚,瓦尔特斯等人提出以下建议。a非不得已,不使用惩罚。b在惩罚之前,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违纪行为的严重性,并且同意接受惩罚。c惩罚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使学生受惩罚后,不仅不再犯错,而且在同样情境下,学会以适当的行为替代不当行为。这就是惩罚的积极目的,使惩罚产生教育价值。d实施惩罚后,如发现学生有积极的表现,应停止惩罚。 e不得使用体罚。f教师在情绪激动或愤怒的情况下,不要惩罚学生。否则,容易出偏差,伤害学生。g惩罚应该在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及时采取,不要等到学生违纪行为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采取严厉的措施,如开除等。那样,惩罚也就无更大的教育价值了。

118、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引发的因素)
⑴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带有的社会性或破坏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利于社会和他人。不良适应行为也属问题行为,这种行为不利于个体自己。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具体来讲,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
⑵引发因素:①适应不良:适应不良是指个体人格的适应不良,即个体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个体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产生的各种情绪上的困扰。②厌烦:教学内容太难或太容易,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语言平淡,都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③挫折与紧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挫折和紧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发泄,寻衅闹事。有的学生则可能采取逃避的方式,回避批评、嘲笑或被人抛弃等不利于自己的情境。④寻求注意与地位:有的学习差的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可能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和认可,于是就是问题行为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以赢得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⑤过度活动:过度活动的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课堂上,行为冲动,容易扰乱课堂秩序。同时,还容易产生敌对行为和破坏性行为。⑥性别差异:一般地讲,男学生的问题行为比女学生要多一些。
⑶调控:①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程度或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取得较满意的成绩,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②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如果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或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时处于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就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教师要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具备进行新的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③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指导应包括学生将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怎样获得帮助,以及完成作业后干什么,完成作业需要多少时间,不能按指定完成时怎么办等,以使学生得到足够的信息。否则,学生就会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他们就要反复提出问题,或表现出急躁、厌烦或焦虑,甚至产生问题行为。④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教学结构。课堂情境结构包括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课堂学生座位的安排。教学结构也是控制学生纪律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按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地感染学生,增强学业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⑤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⑥协调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制止学生中的伤害行为,如讽刺、挖苦和嘲笑等现象的产生。⑦与家长合作:亲子关系对于形成和纠正问题行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必须主动地与家长合作,互通信息,共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展。

119、什么是群体?群体的特点、心理功能?
⑴概念:指两个人以上为了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中小学中的小组、年级、团队等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⑵特点:①群体成员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目标是群体成员进行活动的方向,反映全体成员共同的愿望与要求,也是群体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基础。②群体有一定组织结构。有领袖、成员,成员分别扮演一定的角色,成员之间形成一定的关系网络。③群体心理。群体中的群体成员显示出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也就是群体成员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界限。群体成员相互认同,成员之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情感。
⑶群体的心理功能:①群体的一般功能:a生产性功能:是指群体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功能。在学校群体中,生产功能主要指师生对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学生品德、行为表现的养成情况,即教育、教学任务的实现,学生的培养质量等。b维持性功能:是指群体的组织功能或凝聚功能。群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大多数成员这实现共同目标而发挥群体作用。②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a归属功能:是指学校群体能使成员(学生或教师)产生一种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的需要体验。b认同功能:是指学校群体能使学生或教师对一些重要的、原则的事情或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c支持功能:是指学校群体中学生或教师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以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等,得到学校群体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获得一种支持的力量,增强其信心,推动个体进步。d塑造功能:是指学校群体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和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120、班级群体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班级群体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媒介:班级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教师的影响实现的,其次,班级中的同学关系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⑵班级群体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途径: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班级群体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⑶班级群体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班级群体的人际关系和学习风气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六)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五)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四)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三)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二)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一)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九)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八)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