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三)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5:28 11:24:2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21、学校群体的功能是什么,它对学生成长有哪些作用?
⑴群体的心理功能:①群体的一般功能:a生产性功能:是指群体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功能。在学校群体中,生产功能主要指师生对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学生品德、行为表现的养成情况,即教育、教学任务的实现,学生的培养质量等。b维持性功能:是指群体的组织功能或凝聚功能。群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大多数成员这实现共同目标而发挥群体作用。②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a归属功能:是指学校群体能使成员(学生或教师)产生一种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的需要体验。b认同功能:是指学校群体能使学生或教师对一些重要的、原则的事情或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c支持功能:是指学校群体中学生或教师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以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等,得到学校群体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获得一种支持的力量,增强其信心,推动个体进步。d塑造功能:是指学校群体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和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⑵社会助长和阻抑作用:①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也就是个体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了行为的水平。一般认为社会助长作用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活动任务的难度。活动是简单的、机械的或手工操作,他人在场可能提高活动效率;如果一系列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他人在场,有可能降低效率。其次,优势行为参与的程度。优势行为即是已形成熟练的行为。如果个人表现的是优势行为,他人在场起助长作用;非优势行为则会降低水平。第三,竞赛动机。对于有较强竞赛动机的个体、群体较容易显示助长作用,但是,竞赛动机过强会产生相反的作用。②社会阻抑作用:群体对个体的活动不一定都产生促进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反而出现阻抑作用,也就是群体情境可能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③根据群体的社会助长和阻抑作用,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应按活动的性质和学生个人技巧熟练程度,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或单独活动。一般认为在小学低年级时,学习内容较简单,不是很复杂,在群体中学习比单独个体学习效果要好,如在课堂与同学一起复习功课,完成作业等。而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内容较复杂,就更多地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群体活动往往会产生干扰作用。但是在体育活动、公益劳动中,任何年级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都会比单独活动表现得更积极、更有干劲。
⑵从众和服从:①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现象。②影响从众的因素:a客观因素:首先是问题的性质。一般比产复杂的问题、情况不清楚、没有明克的判断标准时,往往容易产生使人产生从众。其次是群体的权威性。群体权威性强,而且群体成员意见一致性大,个体往往容易从众b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年龄、智力和个性特点。一般年龄比较小、知识缺乏、性格上比较软件弱的学生容易从众,而比较聪明、个性比较强的学生较少从众。因此,一般在学校里低年级的学生从众现象比较明显。③从众的作用:a积极作用:从众有助于群体形成一致意见和行为,有助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有利于形成一种风气和凝聚力,并且可以通过群体来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b消极作用:从众容易排斥不同意见,因此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就可以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④服从是个体按社会、群众或他人的要求不得不做的行为。⑤服从的种类两种:一种是对个人或权威的服从;一种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对个人或权威的服从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对个人或权威人物的认同;另一种是怕惩罚而服从。对群体规范的服从也有两种方式,即自觉的和被迫的。与服从相对的是不服从。人们一般倾向于行动自由,一旦这种自由受到威胁,就会表示反抗或不服从。不服从有的表现为公开抗拒,有的表现为消极抗拒。公开抗拒者往往提出口头或书面抗议,并且在行为上拒不执行;而消极抗拒表面上服从,但行为上消极、不执行。⑥服从的作用:a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服从来维持正常秩序。b服从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学生形成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地服从各种社会规范。c关于学生对教师个人权威的服从,教师应更多地要求学生服从某些要求,并讲明道理,使学生了解其社会意义,而不是强调个人权威,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⑶去个性化:①去个性化的概念是指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夫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②去个性化的影响因素:a匿名:是指不报告真实姓名或别人难以辨别个体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匿名是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的诱因。b责任分散:是指集体进行活动时,个人对行为后果的责任感下降。c自我意识: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是去个性化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特别是提高自我道德评价水平对防止去个性化现象的消极作用是很重要的。有些研究发现,有时去个性化也可能导致出现亲社会行为。
⑷群体极化效应①概念:是指个体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这种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一种是谨慎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较多,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冒险激进,称之为冒险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称为谨慎偏移。②贾尼斯的五条建议:a群体领导得应鼓励每个成员踊跃发言,并对已经提出的主张进行质疑,即使对群体领导者主张的批评,也应怀有接受的雅量;b群体领导者在讨论中应保持公正,在所有成员表明他们的观点之后,才可表明自己的期望,作必要的说明,避免首先发言的误导作用;c群体讨论问题应采取先小组、后全体的讨论方式,使大家有更多的发言机会;d可邀请群体外的专家学者参加讨论,这样可以听到局外人的批评和建议;e每次群体讨论时,由群体成员轮流担任主席或事先推选一人扮演批评者,对群体所作的决策提出批评意见。

122、如何管理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
⑴青少年从小就要培养经受得起竞争的韧性:竞争引导得当是有很多好处的。个体在竞争条件下,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越强烈,越能发挥其潜能,而且在竞争中获胜时,能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能设定更高的目标。在竞争失利时,能不气馁、冷静地检查原因,改变策略,变失败为成功之母,这一切可以提高个体在竞争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⑵竞争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过多的竞争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制造人为紧张。使学生在焦虑中进行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同时,如果过分强调竞争是打败对手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使优胜者产生骄傲情绪,甚至有时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地削弱对方,这就会损害学生间正常的关系,或使个别学生形成不良的品质。因此,在学校里应更多强调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增强同伴的整体感,即使失败了,个体也不会受到过多的伤害。
⑶有效合作:有效合作必须使所有群体中的成员认识自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自己的职责,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但是如果引导不当,也会产生责任分散,出现过分依赖、社会阻抑现象,甚至小团体主义。
⑷竞争与合作相互补充:在学校群体中,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是既讲竞争,又讲合作,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强调竞争与合作的相互补充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23、班集体建设中的社会心理问题
⑴集体目标的确定:班集体目标对每个学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它的确立对于班集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班集体目标是建立在我国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渐明确确定下来的。班集体目标的确立一般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为起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班集体目标的确立也可以采取一些间接过渡的方法。
⑵规范的内化:班级规范的有效性取决天学生遵从的水平。一般订为,学生遵从规范有三种水平,即服从、认同和内化。服从是学生在外力的控制下对规范的遵从;认同是学生以他人为榜样进行模仿而表现的遵从;内化是学生真正认识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性、正确性以及它的社会价值,认为自己必须按规范行为,把规范内化为自我要求,这是一种自律的遵从,逐渐就会成为个人较稳定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对班级规范的遵从有着不同的水平,教师应在学生对规范认识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他们对规范的认识程度,以及遵从规范的自觉性,从而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内化水平。
⑶正克舆论的形成:班级舆论是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对某一行为或事物形成的共同见解。舆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这与班级的风气、教师或学生舆论的导向有密切关系。正确舆论的形成对班集体远东的执行、风气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24、班集体、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⑴概念:班集体是指一定数量的学生依据共同的学习目的,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具有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集体是学校群体的高级组织形式。学校的班级只有成为集体,才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基地。
⑵班集体的心理特点:首先,具有有价值的社会目标和在目标指导下的凝聚力;其次,集体中有民主集中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人际交往原则;第三,具有维护集体利益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等。
⑶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班集体的形成一般须经过组建阶段、接触探询阶段、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班集体的成熟阶段四个阶段。

125、品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
⑴价值观澄清:①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观。这一基本方法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精神分析理论家在道德发展中强调超我的发展,超我被看做是对社会关于“是非的标准”的内化。所以,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要么发展形成了一个道德的“个性”要么就是不道德的“个性”。②价值观澄清中的程序并不关心问题的特定答案,这一基本方法的目的在于帮助中小学生学会估价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持的观点,让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权衡,学会考虑做不同的选择的间谍。所以,价值观澄清课程有助于中小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提供他们进行价值观思考的机制。③在价值观澄清课程中,可以动作很多技术。通过讨论做出选择的原因,学生就更清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就价值观进行选择。
⑵行为矫正:①行为矫正的目的在于训练道德行为,它是以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观为基础的。社会学习理论家着重于道德行为,他们把道德行为看做是模仿和由父母、教师及社会直接训练的结果。所以,教育者的教育措施和榜样,在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强调的是教育中小学生以在道德上被订为是正确的方式表现其行为。②行为矫正所使用的一种方法是直接对特定行为给予奖罚。父母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所希望的方式,教师也用同样的手段控制学生的行为。尽管待业矫正和模仿学习都显然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首先,父母与老师的强化如果出现不一致,就会导致冲突的、矛盾的信息;其次,在父母认为是道德的行为与老师所认为的行为之间,很可能有差异;第三,作为道德教育内容而进行教育的道德行为,反映了教育者个人的观点;最后,行为矫正本身并没有教导为什么某种行为对他人来说是可取的,所以需要教导中小学生为什么某种行为比其他行为更道德,以使他们用此知识进行道德选择
⑶教授道德推理:①教授道德推理这种方法是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这种理论假设道德以一般的、普遍的阶段顺序发展,它着重于道德判断而不是道德行为。因此,它强调的就是认知发展和道德思维之间的关系。②道德推理教育的典型程序是科尔伯格建立的,它的重点在于讨论学校环境中产生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强调取舍、互相关心和集体承担义务的重要性。教师被看做是促进道德问题讨论的人,教师提出不同的选择对大集体(学校0的重要性,目的使学生最后感受到对集体的强大责任感,使他们的道德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

126、解释心理健康的含义及衡量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所有各种上心理及行为异常。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标准⑴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性”观点:健康的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是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奥尔波特提出,健康的个性有以下一些特征:自我意识广延;自我同他人关系融洽;有情绪安全感;知觉客观;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自我形象现实;人生观统一。
⑵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观点:马斯洛对他认为心理健康的49个人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心理健康者的一系列特征,他把这种人称之为“自我实现者”,即一切潜能都得以实现的人。他们的特征是: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自发、坦率、真实;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有独征和自立需要;自主发挥功能;愉快体验常新;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有社会兴趣;人际关系深刻;有民主性格结构;有创造性;抗拒遵从。
⑶综合起来看,虽然和种观点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一致的看法。可以认为,心理健康者具有如下特征:了解自我的现状和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有意识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也不爱他人的支配;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能专注于工作,献身于事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别人,具有给予爱和接受家的能力;注重现在的体验,不注重过去的不幸或创伤,也不沉迷于所渴望的未来。

127.测量与评定的技术
⑴标准化测验的选择与使用:①标准化测验要求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施测,所以,教师在使用标准化测验前,要接受一定的专门技术训练,还要查阅测验手册,确定自己是否具备施测的能力,方可实施测验;否则,应聘请心理学家来施测和解释,不可自己盲目进行。②在中小学进行测验,首先是选择测验。测验的选择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明确测验目睥是为了选拔、分类还是评价,进而确定测验的内容是性格、智力水平还是学业成就;选择量表要符合被测学生的特点;考察量表的质量即有效性如何。③测验是使用包括施测、数据处理和分数的獯。使用标准化测验必须严格按照测验手册的要求进行施测,不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取舍。根据量表要求和学生情况,可选择团体或个人施测。施测时应保证有良好的环境,以免受其因素的干扰。数据处理应根据各测验的要求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目前一般采肜SPSS统计软件包。教师根据标准测验得到的分数对全班学生的分数进行判断、分析和解释。这种分析和解释或以针对全班学生总体状况进行,也可以对个别学生的情况进行解释和说明。在解释时要以数据为依据,不可过多地进行推论。
⑵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自行编制的测验,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教师在编制测验的过程中,必须依据一系列的原则:①测验应反映教学目标与内容②测验的结构以测验目标为依据③注意测验的信度④测验要促进学生的学生。教师自编测验有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选择性反应题和构造性反应题等。课堂测验的具体形式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和论述题

128、教育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原因。
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⑵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
⑶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自然形态,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没有阶级性,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没有文字与书本,主要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和行动模仿进行的。
⑷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①由于青铜器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体劳动的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已经具备,②社会事物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③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要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门的指导和学习,就是说必须经过有组织的学校教育。

129、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
⑴夏代可能有“庠”、“序”、“样”一种学校的雏形,“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样”是新增加的。
⑵商代的学校名乐有“序”、“庠”、“学”和“瞽宗”等。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作,教育的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
⑶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安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守旨,培养治术人才。①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国家分为小学和大学二级。小学高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过郊,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乡学设立于闾的叫“塾”,设立于党的叫“庠”,设立于州的叫“序”,设立于乡的叫“样”。②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国学的教官由大司乐(即大乐正)主持。乡学的教师由大司徒主持。③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乡学的教育内容,没有国学那么详密。礼是钻研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驶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130、汉代太学的特点。
⑴汉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以后,应适时地从“以法治国”转变为“以儒治国”。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三项重要的文教政策建议,即“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兴教化”、“正万民”;建立太学,改革选士制度。汉武帝接受了这三大文教政策建议。至此,以传授知识、研究学术为宗旨的严格意义上的最高学府即自汉武帝开创太学始。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⑵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前136)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这是我国历史上“独尊儒术”的标志。至元朔五年(前124)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太学。博士,即是太学的教师。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学生,东汉称谓“诸生”或“太学生”。
⑶基本特点:①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或两种以上经书,这是对官吏的才能方面的要求。“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的内涵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观念,这是对官吏道德方面的要求。②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订的儒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程。③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如果发现有人篡改了师法、家法,皇帝就要取消他的博士资格。④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太学首创一岁一试的制度。


相关文章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七)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六)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五)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四)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三)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二)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一)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十)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简答题(九)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