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肝炎_儿科疾病库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1 22:40:3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 简称甲肝),为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主要经粪一口途径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洁餐饮史。多见于学龄前儿童,集体托幼机构易于小流行。
( 二)潜伏期为2~4周。
( 三)临床表现
1. 黄疸型 起病较急、病初多有发热、乏力,消化道症状比较突出,如恶心、食欲不振、厌油、呕吐、腹胀、溏便、上腹部疼痛,继而出现黄疸,尿色如浓茶,“ 挂盆”。皮肤、巩膜黄染,大便变灰白。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一般黄疸持续2周左右。全部病程约1~4个月。
2. 无黄疸型症状与体征与黄疸型肝炎相似,但多数病例症状较轻,整个病程中不出现黄疸。
( 四)实验室检查
1. 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稍低,可见异常淋巴细胞( 不超过10%)。
2. 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急性期增高,病情好转随之下降。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长期异常时提示为慢性肝功损害。
3. 血清胆红素黄疸型者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增高。
4. 尿胆红素黄疸型者当血胆红素>.3mg/dl时尿胆红素阳性,在黄疸出现前尿胆原可增加。
5. 血清学检查
(1)抗haigm抗体为阳性,表示近期或正在患甲型肝炎。该抗体在感染后不久即可出现,约2~3 个月消失。单份血清阳性即可诊断。
(2)抗hagm抗体为阴性而抗甲肝病毒igg抗体(抗halgg)为阳性,则表示既往有过hav感染。igg抗体可在血中存在多年。
6. 病原学检查 于潜伏期后2~3周及发病1周内,从粪便中可检出甲肝病毒颗粒,或通过测定粪便中hiv效价确定病毒存在。
【鉴别诊断】
( 一)严重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肝炎 可出现黄疸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原发感染控制后,肝炎随之好转。
(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有肝大、肝功能障碍者似病毒性肝炎。本病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为主,血象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嗜异凝集试验阳性,抗$% 病毒抗体阳性。
( 三)溶血性黄疸呈进行性贫血,多有脾肿大,网织红细胞增加,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为对症及支持治疗。
( 一)休息 急性期应卧床1个月,隔离40天。有条件者住院。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劳。
( 二)饮食 急性期给予清淡的半流食。食欲差及有呕吐者可给10% 葡萄糖加维生素c、肝泰乐、能量合剂等静点,或静推50%葡萄糖 维生素c。食欲恢复后,吃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油腻饮食,如奶、蛋、鱼、瘦肉、豆制品、青菜、水果等,适量吃糖,每日50g左右。不可摄食过多,以免发生脂肪肝。
( 三)药物
1. 给予多种维生素( 维生素bco、c、e、a、d等,黄疸重,有出血倾向者可予维生素k),婴幼儿更要注意补足维生素a、d。
2.保肝降酶药、肝泰乐、肝宁、复方胆碱、联苯双酯、垂盆草冲剂、水飞蓟素、辅酶a及三磷酸腺苷(atp)等。忌用对肝功有损害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3.免疫调节药物
(1)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般不用,但急性重症肝炎血清胆红素急剧上升时,可早期
短程治疗,泼尼松1mg/(kg?d),7~10天可改善症状。
(2)免疫促进剂:胸腺肽10~15mg/次,每日1次,加入10%葡萄糖静脉点滴.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每次1支,每周1次,腋下或腹股沟处皮下注射.左旋咪唑每日2~3mg/kg,每周连用2天,疗程3个月等,可用于细胞免疫低下的慢性肝炎。
【预防】
( 一)严格管理传染源急性期患儿自起病后至少隔离30天,托幼机构患儿要隔离40 天。
( 二)切断传染途径 严格执行肠道传染病管理制度,搞好个人卫生,尤其是饮食卫生。病人的排泄物用漂白粉消毒,注意注射器的消毒。
( 三)被动免疫 对密切接触者在接触传染源后10天内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 四)自动免疫 甲肝疫苗已在国内大城市应用,但价格昂贵,尚未列入计划免疫。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所致。该病毒属嗜肝dna病毒,具有表面抗原(hbsag )、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注射、输血(或血制品)以及母婴传播而感染。我国hbsag阳性携带者,约占总人口的10%.感染后产生相应的抗体。婴儿及儿童感染后易成为hbsag长期携带者或慢性肝炎。近10余年来由于乙肝病毒活疫苗及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使婴儿自出生即得到有效的保护。
【诊断】
( 一)流行病学史 有乙肝密切接触史以及输血( 或血制品)、母婴传播等历史。婴儿hbsag阳性者,多数传染源为家庭成员, 尤以母亲为主。
( 二)潜伏期约2~6个月。
( 三)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
(1)黄疸型:有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肝肿大等,与甲肝相似,但发病缓慢,低热或无热,黄疸及全身症状均较甲肝为轻。少数患儿黄疸前可有高热或血清病样表现,如关节痛、荨麻疹等。病程较长,约3~6个月或更长。
(2)无黄疸型:此型较多见,约占70%~90%。症状多不明显,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偶有呕吐等,可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多数于3~6个月恢复,但迁延不愈及反复发作者较多。
2. 亚临床感染 为无症状携带者。无任何症状,仅血清hbsag短暂阳性,alt持续增高,且抗-hbc阳性。无任何症状、肝功能正常,仅hbsag, hbeag、抗-hb三项阳性的小儿,如进行肝穿活组织检查,可有轻度病变,并可持续多年,是处于乙肝病毒活跃的复制状态的无症状携带者。此类病毒携带者为重要的传染源。
3. 慢性肝炎主要见于hbsag持续阳性、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超过6个月以上者。根据病理变化又分两种:
(1)慢性迁延性肝炎:症状轻或无,alt有时升高,有时正常。
(2)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明显,如乏力、低热、急躁、食欲低下、腹胀、腹痛、溏便、alt 持续增高,可发展为肝硬化。
4. 重症肝炎
(1)急性重症肝炎:即暴发型肝炎。病情进展快,黄疸急剧加重,高热,厌食,呕吐, 几天内即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如躁动不安、嗜睡、谵妄、惊厥、昏迷。皮肤、粘膜、消化道出血,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可发生dic。肝脏初期肿大,随后进行性缩小,肝功恶化,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呼气有肝臭,可死于急性黄色肝萎缩。
(2)亚急性重症肝炎:病情进展较急性重症者缓慢,起病后10天以至8周内出现急重肝炎类似情况,预后极差,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
(3)慢性重症肝炎:指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的慢性活动性肝炎伴有肝硬化者,alt持续或反复明显异常,也有不高者,但白蛋白低,球蛋白明显增高,有脾大、腹水,黄疸明显加重,精神、神经症状出现较晚。
( 四)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同甲型肝炎。
2.肝功能检查 同甲型肝炎。
3. 血清胆红素检查 同甲型肝炎。
4.尿胆红素检查 同甲型肝炎。
重症肝炎有出血倾向者可有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合并dic者有纤维蛋白原减低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dp)增高等改变。
5. 血清学检查( 统称“ 两对半”检查)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有乙肝病毒感染存在,持续阳性提示可能转为慢性肝炎。
(2)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阳性表示感染过乙肝病毒并已产生了保护性抗体,具有免疫力。进行过疫苗预防接种者可呈阳性。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患者或hbv 携带者血液内,是病毒繁殖复制的重要标志。阳性者传染性强,肝病较重。持续阳性则有转为慢性乙肝的可能。
(4)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已减少,肝病变可能较轻,传染性亦小。
(5)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原本应测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标记,但在血液中测不出,故只能查抗体。高滴定度的抗hbc抗体,表示乙肝病毒有活动性复制,为活动性肝炎.低滴度示过去有过感染,抗hbc又分igm和igg两型,igm型抗hbc是近期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标志,该抗体只维持6一18个月.igg型抗hbc出现较晚,但可维持终身,是过去感染过乙肝病毒的标志。
hbsag阳性者有传染性,尤以hbeag阳性时传染性更强。hbsag, hbeag及抗hbc三项均为阳性者,处于病毒活跃复制状态,传染性最强。除“两对半”外还可查hbvdna和dna多聚酶,进一步确定乙肝病毒是否复制及传染性。
6. 肝组织活检对慢性肝炎、肝硬化
有诊断价值。
【治疗】
( 一)休息 同甲型肝炎。
( 二)饮食 同甲型肝炎。
( 三)药物治疗 同甲型肝炎。
( 四)对慢性乙肝可选用的药物有:
1.减轻肝脏炎症药物 如甘草甜素制剂强力新,80~120mg/d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疗程1一6个月。
2.促进肝细胞代谢药物:
(1)齐墩果酸40mg,每日3次,口服。
(2)益肝灵(水飞蓟素制剂)70mg,每日3次,口服。
3.抗病毒与免疫调节联合治疗猪苓多糖40mg/d,肌肉注射,用20天后停10天,连用3个疗程。同时用乙肝疫苗30μg/2周,效果较好。
( 五)重症乙肝治疗 应采取综合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 保证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低钾碱中毒。
2.输新鲜血及白蛋白,提高抵抗力及血浆蛋白浓度。
3. 输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川芎嗪等以防治dic 。
4. 防治合并感染适当给予抗生素。
5. 防治肝性脑病 可输支链氨基酸, 精氨酸、谷氨酸等。
6. 免疫调节药物 可用胸腺肽、免疫核糖核酸等。
7.抗病毒制剂 可试用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阿糖腺苷、三氮唑核苷等。
?8.促进肝细胞的新生 可输胎儿肝细胞悬液或肝细胞生长因子。
【预防】
( 一)严格管理传染源 同甲型肝炎。
( 二)切断传染途径 同甲型肝炎。
( 三)被动免疫 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对乙肝无预防作用。
( 四)自动免疫 乙肝疫苗接种我国已列为计划免疫。于出生、生后1个月、6个月时各注射30μg。保护率可达95%。必要时可再加强免疫2次,每次仍为30 g,间隔1个月。有效保护期为4~5年,学龄前再注射1次。如接触hbv后应尽早肌注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新生儿l00iu(母亲hbsag阳性者),年长儿最大500iu,免疫力维持3周,可与乙肝疫苗合用。
( 三)其他各型肝炎的特点
1. 丙型肝炎( 简称丙肝)
(1)流行病学:主要通过输血、注射血液制品及共用注射器等传染。家庭内密切接触也是传播途径之一。此外,母婴垂直感染胎儿、新生儿或婴儿也有报道。
(2)潜伏期:为2一26周,平均7.4周。
(3)临床表现:急性丙肝临床经过一般较轻,与乙肝相似,多为无黄疸型。不少病例仅单项alt增高而无症状。感染hcv后约半数成为慢性丙肝,其中10%~20%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
(4)实验室检查:①抗hcv-igm抗体阳性:出现症状1~4周内93%阳性.②hcv抗原检查:用pcr法检测hcv-rna,在感染1~3周内可为阳性。
2.丁型肝炎( 简称丁肝)
(1)流行病学:我国感染率很低,可与乙肝同时感染,或在乙肝基础上重叠感染hbsag阳性的乙肝患者中丁肝可达30%~90%),主要为通过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传播。
(2)潜伏期:4~20周。
(3)临床表现:急性乙肝、丁肝联合感染易成为重型肝炎、甚至危及生命。如原为慢性乙肝,重叠感染丁肝后可加速向慢性活动性或肝硬化发展。
(4)实验室检查:①抗hdv抗体测定:在感染后3~8周90%以上患者可测出hdv总抗体(以igm为主)o ②hdv-rna检测:用pcr法检出率尚不高,肝组织内hdv检出率较高。
3. 戊型肝炎( 简称戊肝)
(1)流行病学:我国几省市散发性急性肝炎中戊肝约占10%。经粪— 口传播,食物、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粪便污染水源可致暴发流行。受染者主要为青壮年。除病人外,黑猩猩、猴、猪等动物的粪便中也可带有hev可成为传染源。
(2)潜伏期:10~60天,平均40天。
(3)临床表现:似甲肝,分为黄疽型及无黄疽型,多数于4~6周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不发展成为慢性肝炎。
(4)实验室检查:①抗hev抗体:igg抗体可存在2~4年。igm抗体在黄疽后持续存在1~4个月。igg抗体阳性、igm抗体阴性表明既往有过感染。如igg抗体在以后4倍以上滴度升高,或igm抗体阳性对急性hev感染有诊断意义。②hev抗原检测:可用pcr法检测,但尚未开展。③潜伏期末及病初粪便免疫电镜可检测到hev颗粒。

相关文章


小儿流行性感冒_儿科疾病库
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_儿科疾病库
小儿巨细胞包涵体病_儿科疾病库
小儿流行性出血热_儿科疾病库
小儿病毒性肝炎_儿科疾病库
小儿狂犬病_儿科疾病库
小儿斑疹伤寒_儿科疾病库
小儿阿米巴病_儿科疾病库
小儿黑热病_儿科疾病库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